台灣文學的發展,淵遠流長。以鍾肇政這篇〈台灣文學往何處去〉破題,指出一台灣文學史,幾乎就是串串血淚連綴而成的史詩。過去,它不管被稱為鄉土文學或本土文學,指的其實都是台灣人的台灣文學。而它的根本精神,就是始終堅持對斯土斯民的愛與關懷。
遊戲說明:
以印刷凹版刻字為展示主景,經由碰觸十組關鍵字時,文字利用跑馬燈的顯像於中間區塊,會立即出現以該字為內容之文字詩句。
鍾肇政〈台灣文學往何處去〉
「台灣文學往何處去?」這個命題在我的胸臆萌生,不知已過;時而為此徬徨無依、灰心喪志。 我也曾經在一篇文章裏,形容台灣文學是「血淚的文學、掙扎的文學」,一部台灣文學史,幾乎就是靠串串血淚與無盡的掙扎連綴而成 的。從一九二○年代、三○年代,正當台灣文學濫觴之際,直到現今的九○年代,前有日本強權的殖民統治,後則為國民黨專制的獨裁壓制,說台灣文學是在這樣的困局中發展出來的,也一點不為過。 最近幾年,情形又一變。隨著戒嚴、黨禁、報禁等的解除,獨裁體制對台灣民間的箝制土崩瓦解,民氣驟昇,揚起一片「本土」的呼聲,一時政經、社會、文化、藝術等等,莫不以「本土化」為指向;在文學,則有「本土文學」的說法。從八○年代的「鄉土文學」,到如今的「本土文學」這其間乍看似有著一番飛躍,實則兩者的精神基礎乃至內涵卻是一以貫之的。 在此,我們可以肯定地說,鄉土云云抑本土云云,質言之也就是「台灣」之謂,即不論「鄉土文學」或「本土文學」,也就是「台灣文學」,於是「台灣的文學意識」,或云「文學的台灣意識」,遂告確立。或許有人要問:台灣文學是什麼?綜上所述,我們很容易地就可以得到一個答案:台灣文學,也就是台灣人的文學。也因此,台灣文學的精神基礎,始對於斯土斯民的愛與關懷,亦終於對斯土斯民的愛與關懷。披讀七十年來的台灣文學發展史,以及諸多先人的台灣文學遺產,當可證明吾言不虛,而這樣的精神基礎,正也是台灣文學未來發展的圭臬。
旗中黃虎尚如生,國建共和怎不成,天與台灣原獨立,我疑記載欠分明。 ----賴和,〈讀台灣通史十首之七〉 | |
他一生中創作的黃金時代,正碰上台灣文學最慘淡的歲月,那些以台灣為主體的,描寫台灣人心靈、感受的作品,竟然得不到發表的園地。 ----鍾鐵民,〈笠山下的故事〉 | |
台灣古稱「埋冤」,歷史曲折、血淚斑斑,屢經殖民統治,留下多少深固傷痕;凡此,都是無數偉大詩篇小說的寶藏! | |
菩提一念證三千,省識時潮最上禪;體解如來無畏法,願同弱少鬥強權! ----林秋悟,〈贈青年僧伽〉 一時: 一時失志不免怨歎 一時落魄不免膽寒 那通失去希望 每日醉茫茫 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----陳百潭,〈愛拚才會贏〉 | |
詩持有的一種表現就是感性的纖細和迫力,聯想的飛躍成為思考的音樂。 ----楊熾昌〈水蔭萍〉,〈土人的嘴唇〉 | |
咱若疼祖先 請你不通嫌台灣 土地雖然有卡隘 阿爸的汗阿母的血 沃落鄉土滿四界 ----林央敏,〈不通嫌台灣〉 | |
堅持一直的信念 無手無袖 單足獨立我的本土 風來也不會舞蹈搖擺 ----李魁賢,〈檳榔樹〉 | |
勇敢、智慧與愛就是一個好獵人的全部財產。 ----瓦歷斯.諾幹,〈獵人〉 | |
看著台灣文學的發展,好似在國際文壇、國內政經層層的迷霧中行走、尋覓定位。 ----齊邦媛,〈霧漸漸散的時候:台灣文學五十年 自序〉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