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鄉與祖靈
‧原鄉與祖靈:
台灣原住民本身的文學書寫,少數見於清代,大多數則遲至1980年代才放異彩。透過山林河海、部落容顏以及 族群離散等題材的書寫,原住民族重新尋覓自我的族群歷史與文化身份認同,同時也拓展並豐富台灣文學的內容與範圍。閱讀原住民文學,其實是在閱讀曾經烙印於台灣土地之上的殖民傷痕,也在閱讀一部關於追尋自我、重返榮耀的莊嚴史詩。

-
莫那能《美麗的稻穗》,1989二版
莫那能《美麗的稻穗》,1989二版 莫那能(1956~),台東達仁排灣族盲詩人。本詩集(1989初版)以對祖靈謙敬之心,描寫族群文化之美、族人離散之苦,以及失去自我主體的悲情。作者希望藉由詩歌,讓原住民在絕望的縫隙中找到希望的亮光。

-
拓拔斯.塔瑪匹瑪《最後的獵人》,1987初版
拓拔斯.塔瑪匹瑪(Topsa Tamaima,漢名田雅各,1960~),南投信義布農族小說家。本小說集主要在敘述部落的故事,探索原住民文化在現代社會所遭遇的挑戰及其困境,文學風格獨特,是八○年代原住民文學重要的里程碑。

-
利格拉樂.阿女烏《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》,1996初版
利格拉樂.阿女烏(Liglave A-wu,1969~), 母系為屏東來義排灣族的散文家。闡述身份認同的痛苦轉折,書寫原住民女性的生命故事,呈現一位排灣女兒回歸母文化的曲折過程。

-
夏曼.藍波安《冷海情深》,1997初版
夏曼.藍波安(1957~),台東蘭嶼達悟族散文家。作者以靈魂感受海洋、認識文化傳統、重讀族群經驗,將自己和海洋、母文化融為一體,是台灣海洋文學的重要作品。
離散與釘根 / 禁錮與脫出 / 反殖與認同 / 戰爭與傷痕 / 疏離與超越 / 論辯與重建 / 批判與關懷 /
性別與情慾 / 災難與生態 / 原鄉與祖靈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