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殖與認同
‧反殖與認同:
台灣有多次被外來強權統治的歷史經驗,因此一體兩面的「反抗殖民」與「認同台灣」便成為台灣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。如1915年的「西來庵事件」與1930年的「霧社事件」,就是漢人、原住民所分別發動的大規模武裝抗爭。此外,反殖民也表現在「去殖民化」的台灣主體認同的追求之上,1895年的割台、戰後的政權轉移以及七○年代以後台灣所面對的現實困境,都促使許多作家更嚴肅、積極地思索台灣如何自我定位的課程。
-
《台灣民主歌》歌仔冊,約1895
甲午戰爭後,滿清將台灣割讓給日本,全台紳民無法接受,群起抗日,成立台灣民主國,同時有作者不詳的說唱文學《台灣民主歌》歌仔冊的出現。該歌藉痛斥李鴻章,表達對中國出賣台灣的嚴重抗議。
-
瓦歷斯.諾幹〈關於1930年.霧社〉 手稿,1994
瓦歷斯.諾幹(1961~),台中和平泰雅族詩人、散文家。本展品透過櫻花的多種姿態,回想霧社事件,悼念部落的死傷,並召喚族人共同的痛苦記憶。
-
陳映真《夜行貨車》,1979版
陳映真(1937~)台北鶯歌小說家。小說以跨國公司、高度集中化的企業管理為觀察焦點,展現人性價值、思想與情感所受的影響與扭曲,深具文化關懷與民族認同。
-
賴和〈讀台灣通史〉手稿,約1920,原件賴和紀念館藏
賴和讀連橫《台灣通史》有感之詩,以台灣民主國的成敗為思考點,他認為上天原本就給予台灣獨立的地位,因此他質疑連氏的史觀不夠精確,由此可見賴和對台灣未來走向的積極態度。
-
王昶雄〈奔流〉,《台灣文學》第三卷第三號,1943
王昶雄(1916~2000),台北淡水小說家。〈奔流〉深入刻劃台灣人面對皇民化的兩難處境,小說最後描寫改日本姓名的台灣人,精神沒有出路的憔悴形象,隱約透露出作者對皇民化的批判態度。
《風中緋櫻》
《風中緋櫻》表現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受到殖民者不公平的統治壓搾,因此,在1930年10月爆發了台灣史上最慘烈的原住民武裝抗力事件,這事件充分表現了台灣島民「反殖」的精神。
離散與釘根 / 禁錮與脫出 / 反殖與認同 / 戰爭與傷痕 / 疏離與超越 / 論辯與重建 / 批判與關懷 /
性別與情慾 / 災難與生態 / 原鄉與祖靈